本文为《分析的力量》张寅 的读书笔记。

  • 这是一个苦中求乐的事情,因为每天阅读并且连续工作,阅读与思索经常交织在一起。当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获得一种新的感受、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将会得到极大精神满足和成就感。
  • 笔者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强调要有大的信息阅读量,这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竞争时代获得先机、夺取分析制高点的关键。
  • 总结经验教训是一个人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除非你不想有所作为。自大和自负是这个行业里的通病。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即用虚张声势掩盖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 分析总结,首先要从信息收集层面来做,然后是知识或理论层面,再次就是当时分析心态的回溯。类似围棋赛后棋手复盘一样,分析者应该经常对自己做过的分析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
  • 对自我心态的总结是所有总结中最难的,因为这种反思里,有分析者最痛苦的回忆,没有精神上的坚强和决心,反而可能由此信心崩溃,或者彻底放弃这个总结环节。
  • 没有人能回避心态问题,虽然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愿意承认和谈论这一点,但它确实是每个人一生中持久纠结和感到困扰的话题。
  • 保持情绪和心态稳定是关键,注意力集中是情绪和心态稳定的前提。对已经成熟的分析者来说,任何投机心态,即企图引起权力当局重视或追求分析观点的刺激与爆炸效果,都必然导致分析结论浮夸,偏离正常的轨道。
  • 职业分析者只有大气,才能有良好的个人气质,从而有很高的个人吸引力,并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得到更多事业和生活上的机会。
  • 准确、专业、独立这三个特征是社会对职业分析者的基本要求。
    • 准确是好分析的基本前提,也是分析的核心追求。准确性反映在分析上,就是对事件信息所涉及内容对各方利益及当下和未来影响的判断、预测和定性精准,没有丝毫似是而非的东西,并且分析结论经得起时间考验。
    • 专业是好分析不可或缺的条件。专业性在事件信息分析中主要体现为分析工具与手段的使用,以及分析报告中专业语言的使用。没有专业性也即没有职业性,也就体现不了职业存在的价值。
    • 独立是好分析的必然条件。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没有一个完全客观的定义和要求。所谓分析的独立,分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自我认定是一种自我肯定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正向鼓励)。独立性是分析者无法公开表达的一个概念,它属于分析者的内心追求。让外界认可你的分析的独立性,这非常难,也无法苛求,可能需要你用一生时间来实现,并且可能最终也实现不了。因此分析独立性能够把握的,还是自我的那部分,因而某种程度上,它更多是一种自我要求。
  • 一种现实是,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强烈的个性;而在一个权力社会,任何一个职业其特征都是不明显的、趋同的,缺乏个性。
  • 信息分析的目的就是还原事实真相,预测其对现实与未来的影响。
  • 在职业的时间里,职业分析者不可以是社会问题评论者或公共知识分子,而在非职业时间,他可以是一个助人为乐、热爱公益的人。
  • 就一个信息问题进行长期持续的跟踪和积累(阅读和收集),并做沉淀,这种信息就会在分析人员的头脑里专题化和定型,形成他的某种信息记忆。信息记忆的厚度和宽度,直接影响职业分析者对新信息的第一反应。头脑中新旧信息相比较冲撞,必然会使其对新的信息内容中的问题有所警惕,从而对进一步分析问题有所帮助。分析者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越多,沉淀越多,其分析和预测问题的专题化和定型能力就越强。如果没有积累和沉淀,就无法做出很好的信息比较,对信息中新出现的问题也就缺乏敏感性。
  • 一般来说,需要积累和沉淀的信息包括事件信息、案例信息、知识信息和经验信息(含教训)。
  • 痴迷与节奏
    • 收集信息也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节奏,不要过于痴迷其中,要劳逸结合、进出有度。一旦某一段时间非常顺手,信息分析者就容易出现简单机械的自我复制现象,而这是注意力开始下降的表征。职业分析者的信息收集量都属于超大型,一旦发现自己过于痴迷陷入不可自拔的状态,就必须调整工作节奏,甚至暂时中断工作进行调整。人的头脑和身体(身心)必须处在一个良好良性的状态,保持其弹性而不是僵硬。看电影、参与体育活动、旅游放松都是有效的状态调节器。
  • 一切从长远利益考虑,许多眼前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 负面心态和杂念每个人都会有,并且这种干扰处在一种循环式的波动中,因此职业分析者需要对其作出理性的“管控”。
  • 每次预测应该对之前的预测观点有所延续(或坚持)。保持(或坚持)之前的预测,当然说明事情的发展是按照之前的预测在演变,这对于预测者自信心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好处。自己坚持的观点,被客观证明是准确的,这样时间越久效果越好。但是预测比较是预测,由于主客观的因素,有时预测观点可能需要调整,甚至做出重大改变。作为预测者必须要有这种心理准备。调整观点并不影响预测者的面子,有了需要调整的错误,为了面子而不做调整,才会最大限度地影响分析者的“面子”,因为市场可能因为你的固执己见和不敢纠错,而最终放弃你,彻底不给你面子。
  • 作为职业分析者,首先必须通过自己的心理关,不能自己否定掉自己。每一次克服心理困难的过程,都是成长,是意志的强化,是锤炼出一颗大心脏的基础。
  • 信息分析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使分析“立体”和“全面”。没有宏观分析,就不能对信息所反映出来的趋势问题予以必要的重视;没有微观细节分析,就不能揭示信息所隐含的内在本质。在进行信息(或事件)分析时,宏观分析和微观细节分析缺一不可,互相补充。
  • 宏观信息经常让分析者迷惑,在所谓“高屋建瓴”“指点江山”的幻觉中,分析者内心容易膨胀。微观信息则经常是细节迷人,让分析者陶醉在“戏中”,进入一个情绪单行线,而忘记信息背后的大环境。因此,作为职业分析者,必须始终保持与原始信息的距离感,既能“跳出来”,又能“走进去”,游刃有余,时刻掌握分析情感上的主动权,不被任何情绪化或倾向性的东西“牵着走”,做信息和信息分析的主人。
  • 勾勒信息中的“关键词”,给予反复地琢磨、推敲、体会和联想,这是寻找信息魔鬼最好的起步方式。信息中的人物言辞(尤其是政治和经济人物)、事件中的地点和过程文字,都要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让“关键词”所有的表面意思和背后含义都浮出水面。并且把“关键词”延展,解读出其更大的背景信息。因此职业分析者必须建立“关键词”概念,并且对“关键词”具有高度敏感,有深入解读习惯。
  • 分析者分析视角的核心是用第三者目光审视经济和金融事件,而不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同情者和审判者。分析者必须找到事件当事者之外,最大的获益者或受害者,基于风险提示或机会揭示。
  • 发现信息内容的缺陷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也是如何安排下一步行动的指南。问题和机会都是寻找出来的。而发现“缺陷”,尤其是那些致命缺陷尤为重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别人没有找到的机会,这样才能击中问题的要害。寻找缺陷需要持续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 质疑态度或者说质疑精神是人的好奇心的“成人化”表现。
  • 质疑态度与偏执态度有时也很难区分。质疑态度控制不好,会滑向偏执态度。质疑态度和偏执态度到底有哪些区别?或者说如何防止质疑态度滑向偏执态度?它们的区别首先是在逻辑方面,质疑和偏执都会有一种想去解读并说服别人的冲动,但是质疑的逻辑具有多样性,而偏执则是不管外部事情如何,都采用同一种逻辑,并且偏执是不需要反馈和自我修正的,而质疑可以进行互动讨论,做澄清和自我修正。其次在知识方面,质疑是采取从不满足不断吸收的态度,偏执则是对现有知识满足,不再接受新的知识,甚至内心害怕新的知识输入,因为这样的知识会与自己以往的观点发生冲突。质疑有内在更新系统,而偏执没有这个系统;质疑是有弹性的,而偏执是没有弹性的。质疑发现事务缺陷,往往有根有据;偏执发现问题缺陷则有偶然性。
  • 无论心理阴影还是自信心,都源于个人成长经历中每一次成功与失败对其情绪的培养和影响。人不可能没有情绪,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即使是出家之人,虽然较常人情绪波动较少,也不可能没有情绪。心理阴影是躲藏在人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一旦外部环境和气氛与心理阴影部分形成共振,将马上使人的情绪陷入低落,影响其当时处理事务和问题的自信心。
  • 人激动的时候也是情绪高涨的时候,在亢奋的状态下,人会被激发出所谓的“思想火花”和“超常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智力和智商也达到顶点,对分析问题会有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是没有热情,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情绪,那么他不会成长,也不会快乐。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情绪管控,也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的结果。尤其是在分析时,过分受到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忽略信息细节。尤其当这种“来情绪”受到外界信息或事件情绪场的影响时,容易造成分析的偏差,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
  • 需要管控的是与外界情绪场发生共振的情况,因为此时分析者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及指向的影响,这时分析者必须理性地看待自身出现的这种警示信号,强制性地让自己平静下来。情绪必须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其受他人和外界影响。
  • 人的情绪经常地出现两极状态。有时情绪不高,甚至很低落,这是分析者工作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情绪低落的原因有身体疲劳,也可能是受到外界影响(工作环境、工作遭遇和工作待遇,以及个人生活)。这种“失败”“受挫”和“无兴趣”的情绪,必须及时给予调整,否则必然会影响分析者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最好的自我调节方式之一,是参照体育运动员比赛前观看“进球集锦”的方式,让自己回忆曾经有过的胜利,把低落的情绪调动起来,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
  • 逃避是人类常见的情绪管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比较消极,并且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些影响情绪的问题是无法逃避的,试图逃避的最终可能是发现根本无法逃避,并导致形成心理情绪的恶性循环,即怕什么来什么,直到出现心理疾病,被负面情绪所打倒。因此,主动纾解、积极调解是管控情绪的最好方式,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明明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自己却没有发觉或者根本不承认,为了面子和自尊心,采取回避和蔑视的态度,使得本来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舒缓的情绪,由于拖延而最终爆发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但是闹情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并且随着时间流逝,如果情绪一直没有得到正向回馈,人就会变得没有活气,那么社会必然弥漫着失败情绪,并且导致公共道德沦丧,互助精神下降。这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问题。但是作为职业分析者以及社会的观察者,必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感知那些流动的各类有价值信息,捕捉那些趋势性信号,保持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
  • 情绪需要合理管控,也需要纾解。在职业分析者群体中,很多人都是通过娱乐方式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让自己放松。看电影是一个相对普遍的方式,并且很多人都是发烧友级别的,观赏水平非常高,存有大量的经典电影光碟。因为电影是视觉艺术,与职业分析者每天结束文字和图表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从而顺利调节情绪。听音乐也是职业分析者纾解压力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它可以完全脱离过多接触“屏幕”带来的视觉疲劳,让心灵放松。体育锻炼出了可以缓解情绪外,也能增强体质。但是由于分析者大多生活规律比较差,物理性体力消耗和精神性心理消耗都比较大,因此那种企图用强锻炼“以毒攻毒”,而又不改变任何生活习惯的人,很容易透支身体,出现“死在跑步机上”的悲剧。体育锻炼以非强度、非对抗性项目为宜,以户外项目作为首选,尽量不要再选择室内项目。不要设置所谓目标,不要带有功利性,自己感觉合适舒服就行,要知道这是用来放松而不是竞技的。
  • 情绪的管控和纾解是一个自我意识问题,并非是一个职场明文规定,因此需要悟性和自省,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情绪自我管控的能力与职业心态成熟度有着正向关系,管控得好,可以提高职业能力,尤其是抗风险和识别能力。找到好的情绪纾解方式,意味着打开了健康之门和生活之窗,有了良好的身体,愉悦的心情,必然有助于职业发展。我们不可能让负面情绪消失,也不能完全拉平情绪波动曲线,管控情绪是为了让情绪在合理区间波动,而不是让其在两个极端消耗我们的身体和智力。纾解情绪是为了更好地管控情绪,让情绪的健康部分不断成长。分析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性,否则不能获得有力量的分析。
  • 分析来自直觉。而分析能力来自环境和自我培养,其中自我培养是保持持续分析能力的关键。自我培养也就意味着,要将学习变成终身生活习惯。职业分析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面对新的信息、新的时间、新的问题、新的知识。
  • 一般认为,在专业机构,有所谓内部培训或师傅带徒弟模式,能够帮助职业新人学习和适应岗位,其实实际情况大多不是这样,你会发现更多的都是需要自学,或者自我观察(内部)、自我领会。除了分析报告有所谓标准格式以外,其他的严格来说是没有规范的。任何企业都有内部竞争问题,因此不要期望人人都会吐露职业经验给你听,自学是常态,别人传授是非常态。在职业环境里,自学的核心是对一切信息要“看”要“悟”。没有自学能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 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同期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差距其实就是信息量的差距。有的勤奋者通过毕业后3年大信息量的阅读,能够超越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10年但天天混日子的所谓前辈。
  • 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办公室内完成的,但是这个还不够,要能够走出办公室离开网络,去更大的空间主动学习,比如参加各种研讨会和论坛、走进书店、去图书馆,以及访问各类相关人士等。所有早起从事职业分析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职业学习过程(当然相当情况下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随着自己的知识进步、观点成熟,去听研讨会和跑论坛这样的事情必然就会减少(这也是一个自我判断和测试是否成长的方式之一),但是泡书店、图书馆、访问各类人士的习惯应该继续保留。分析能力来自积累,而积累来自归纳总结。看到一条信息,先看其中是否有一些知识点是自己之前不曾了解的,必须要做“名词解释”,这是第一法则。然后看事件是否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追想历史资料里是否有类似情况,即做“案例比较”,这是第二法则。此外,分析信息中的问题时,对于自己之前不知道或没有使用过的分析逻辑、分析方法、分析角度,必须学习掌握,这是第三法则。最后,看信息尤其评论文章中那些自己没有想到的观点,进行反思总结,这是第四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