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 的读书笔记。

推荐序

  • 一旦人们发现历史能证明乐无常态而知足常乐,发现我们过去对快乐的历史认知可能都是错的,发现对快感的执着追求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地导致痛苦,那么我们就可能走向对自己的真正理解,也就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了。

第一章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第二章 知善恶树

  • 国家,法律,公司,人权,金钱像宗教一样都是人的想象。
  • 过去想要改变社会结构、发明新科技或是移居到新的地点,多半是因为基因突变、环境压力,而不常是因为文化的理由。

第五章 史上最大骗局

  •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第六章 盖起金字塔

  • 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积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位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过渡
    •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就连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 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第七章 记忆过载

  • 文字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

第九章 历史的方向

  •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循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 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相信这些秩序,就有可能相信全球的人类都“在一起”,都由同一套规则管辖,让所有人类都成了“我们”,“他们”也就不复存在。这三种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而第三种则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十二章 宗教的法则

  • 现在这面堵在生物学以及法律和政治学之间的墙,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第十三章 成功的秘密

  • “如何”和“为何”之间有何不同?描述“如何”的时候,是要重建一连串从一点导致另一点的事件顺序。至于要解释“为何”的时候,则是要找出因果关系,看看究竟为什么发生的是这一连串的事件,而不是那一连串的事件。
  •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 历史是所谓的“二级”混沌系统。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
  • 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不像是物理学或经济学,目的在于做出准确预测。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 虽然我们无法解释历史做出的选择,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历史的选择绝对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随着历史的演进,毫无证据显示人类的福祉必然提升。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就会成功扩张,而对人类无情的文化就会消失。

第十四章 发现自己的无知

  • 现代科学没有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但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并以数学工具整理。
  • 纵观历史,社会上有两种贫穷:(1)社会性的贫穷,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机会,却不愿意释出给他人;(2)生物性的贫穷,指的是因为缺乏食物和住所,而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或许社会性的贫穷永远都会存在,无法根除,但在全球许多国家中,生物性的贫穷都已经成了过去式。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教条

  • “信任”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
  • 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
  •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重点,就在于出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应该把利润拿出来,继续投资生产。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 工业化农业的悲剧在于,它一味强调动物的客观需求,却忽略了它们的主管需要。
  •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将这两种秩序合二为一。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购买!”

第十八章 一场永远的革命

  • 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改造的实验性做法,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将过去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替换成工业社会一致而且精确的时间概念。
  • 到了现在,父母的权威可说大不如前。年轻人越来越不需要听从长辈的意见,而一旦孩子的人生出了任何问题,似乎看来总是可以怪在父母头上。
  • 纵观历史,这种想象的社群力量有限,比不上每个人身边几十个熟人所结合成的密切社群。密切社群能够满足成员的情感需求,而且对每个人的生存和福祉都至关重要。

第十九章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 目前有一项耐人寻味的结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而其中,婚姻又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
  • 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 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来越多科学团体开始研究佛教哲学和冥想。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 根据佛教 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痛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第二十章 智人末日

  • 在21世纪曙光乍现之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智人开始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