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 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和艺术

  •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 “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可能和一般人以为有相当差距。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理解更多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资讯
  • 媒体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必要
  • 主动阅读
    • 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类似棒球,投球和捕球)
  • 阅读的目标:为了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 如果对作者说的话很了解,你就获得了资讯(如报纸杂志等)。如果你对作者的话不完全了解,那么这本书包含了某些能增进你理解的东西(如介绍一个理论的书,解释现象, GEB,四书章句集注)。
    • 阅读的艺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而会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合的阅读的艺术。
    • 为理解而阅读:作者比读者厉害;读者要克服不相等的理解力
  •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 获得资讯;你记得住什么事情;获得理解: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
    • 蒙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避免读得太广,却读不通。
    • 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指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如果说自我发现的学习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 阅读与倾听是同一种艺术——被教导的艺术
    • 如果我们将“阅读”的含义放宽松一点,我们可以说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严格来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就像指导型的学习(被教导,或辅助的学习)是阅读一本书,包括倾听,从讲解中学习的一种艺术。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 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 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界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 阅读层次是渐进的,高层包含底层。
  •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摆脱文盲,认字 (通常在小学阶段完成)。此阶段问题: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略读:强调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任务(抓住一本书的重点)。此阶段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全盘的,完整的,优质的阅读(提出有系统的问题)。本书第二篇谈到
  •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比较阅读:阅读者会读很多书,并列举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 学习阅读的阶段
    • 儿童具备纯熟阅读能力须要经历的4个阶段:
      • 阅读准备阶段:身体准备(视力,听力)智力准备
      • 第二阶段:阅读简单读物,看图识字
      • 第三阶段:快速建立字词汇的能力。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揭发”不熟悉的字眼。
      • 第四阶段: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 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 基础阅读
    • 更高层次的阅读与高等教育
    • 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检视阅读

  • 两种检视阅读,一体两面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 目标: 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
    • 如何略读:
      • (1)先看书名,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将书归类)
      •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
      •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社的介绍。
      •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括,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因为作者一般会在此总结)。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
    • 解决: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阅读的速度:
    • 应该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 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
    • 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
  • 逗留与倒退:
    • 研究显示:年轻或者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更糟糕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度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 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 了。
    • 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句子。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 理解的问题:
    • 速度的问题就出在理解力上。
    • 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条件。
  • 检视阅读的摘要
    • 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于理解。
    • 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 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 就算他们知道那本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还是失败。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何将精神集中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而不会一无所获。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主动阅读的核心: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 鼓励用一支笔写出“言外之意”。
    •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要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受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 做笔记的方法:
      •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观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观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 (8)在书前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 结构笔记: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
    • 概念笔记: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
    • 辩证笔记:主题阅读时,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察觉自己的参与。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书,我们需要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
  • 培养阅读的习惯:
    •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或任何领域的工匠与众不同之处。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
    •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 艺术就跟其他有规则可循的事一样,是可以学习、运作的。
  • 由许多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 你一定要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而每一个单一的步骤都还要确实表现得很好。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连结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 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包含四个规则)
    • 不要将阶段看作一个先后顺序的概念。真正实际的读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阶段。不过,你要了解的是,在分析阅读中,要明白一本书的架构是有阶段性的进展的。

    •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可以这么说: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
    • 论述型的书:一本论说型的书的主要目的是在传达知识。“知识”在这样的书中被广泛地解说着。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这种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 我们要知道的不知是哪一类的书带给我们指导,还要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指导。
    •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虽然适用于所有的书籍,却特别适合用来阅读非小说,论说性的书。
  • 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
    • 只有当你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简单明白地运用这个规则,那就必须先使这个规则更简单明白一些。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 主要的分类法,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在论说性的书籍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将历史从哲学中分类出来,也可以将这二者从科学与数学中区分出来。
  • 实用性 vs 理论性作品(区分论述性作品的原则)
    • 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而理论所关注的却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里所提出来的粗略的道理,就会明白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区别,正是作者心目中可能有的两种不同的概念。
    •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 严格来说,任何一本教我们如何生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说明做了会有什么奖赏,不做会有什么惩罚的伦理的书,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都得认定这是一本实用的书。(有些现代的社会学研究只提供人类的行为观察,而不加以批判,既非伦理也无关实用,那就是理论性的书——科学作品)
    • 任何人就任何一个题目写得十分实用的时候,都不只是想要给你一些建议,而且还想说服你跟随他的建议。
    • 质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论,而质疑任何事的目的,确是实用。
    • 实用书所用到的典型陈述,是某件事应该做完(或做到);这样做(或制造)某个东西是对的;这样做会比那样做的结果好;这样选择比那样好,等等。相反,理论型的作品却常常说”是”,没有“应该”或“应当”之类的字眼。
  • 理论性作品的分类
    • 按照传统的分法,理论性的作品会被分类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
    • 历史的本质就是口述故事,历史是某个特殊事件的知识,不只存在于过去,而且还经历时代的不同有一连串的演变。典型的历史书都是以说故事的形态出现。
    • 科学家寻求的是定律或通则。
    • 哲学比较像科学,追求的是一般的真理。
    •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你要尽量简短地说出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说出整本书在干什么。
  • 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 看标题
    • 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
    • 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
  •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 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 一份说明清楚的摘要会指出全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规则二)。你看不清楚这些构成部分,就没法理解全书。同样的,除非你能掌握全书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架构,否则你也无法理解全书。
    • 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
    • 规则三的方法:思维导图
    • 你不一定读每本书都要用上同样的力气。你会发现在某些书上运用这些技巧是个浪费。
    • 要利用作者的纲要,但也不必盲从。
  • 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 规则二与规则三,看起来就跟写作规则一样。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
    • 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在读不出头绪的时候,就总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事实上,无论你身为一个读者的感受如何,通常问题还是出在书的本身。
    • 论述性的书各个部分可以是独立的,而文学作品、戏剧、小说则不行。
  • 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 发现作者的意图。但我们要强调一点:我们不希望你落入批评家所认为的“意图谬误”。这种谬误就是你认为自己可以从作者所写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内心。
    • 第四个规则的公式:
    • 理论性问题: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 实用性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用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情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同样包括4个规则
  • 第五个规则:找出共通的词义(1. 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2. 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
    • 单字 vs. 词义
    • 为了要达成完全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双方必须要使用意义相同的单字——简单来说,就是找出共通的词义达成共识。
    • 当一个单字使用得没有模糊意义的时候,就是一个词义了。
    • 每一种具备诠释能力的阅读都包含两个步骤:具有文法与逻辑面向的。文法面向是处理单字的。逻辑面向是处理这些单字的意义,或说得更精确一点,是处理词义的。
  • 找出关键字
    •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可能是那些让你头疼的字。
  • 专门用于及特殊字汇: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语
    • 一、作者强调的字
    • 二、找出专门的单词或排除平常惯见的单词
    • 三、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
    • 大多数读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根本就不太注意文字,找不出他们的困难点。他们区分不出自己很明白的字眼与不太明白的字眼。除非你愿意努力去注意文字,找出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否则我们所建议帮助你在一本书里找出重要字句的方法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 找出字义
    • 首先,要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重意义。如果有多重意义,要看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后,要注意这些字在某个地方出现时,使用的是其中哪一种意义。看看上下文是否有任何线索,可以让你明白变换意义的理由。最后这一步,能让你跟得上字义的变化,也就是跟作者在使用这些字眼时一样变化自如。
    • 事实上,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了解这些字,那就不可能学会我们所谈的这种阅读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自己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从不太了解进展到逐渐了解的境界。
    • 你会想到找出所谓“文字的情绪性用途”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运用文字唤醒情绪,感动一个人采取行动,或是改变思想,这是与传达知识不同的用途。你甚至会有兴趣了解日常“理性”的谈话,与“情绪性”或“疯狂”的对话有何不同——后两种谈话是精神状态受到干扰,使用的每个字都很怪异,出乎意外,却又有清楚的弦外之音。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 句子和主旨
    • 主旨和论述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与知识的单位。
    • 句子和主旨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单一的句子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主旨。同一个主旨也能用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句子来说明。
  • 第六个规则: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使用于论说性作品)
    • 找出关键句:(1)找出难理解的句子。(2)找出包含关键字的句子。
      •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
    • 找出主旨:
      • 找出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所阐述的主旨之间,只有两个不同之处。一个是后者所牵涉的内容比较多,要联系上下文。另一个是,复杂的句子通常要说明的主旨不只一个。
      •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
      • 还有另一个测验可以看出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相关的经验?你能不能就作者所阐述的特殊情况,说明其中通用于一般的道理?虚构一个例子,跟引述一个真实的例子都行。
  • 第七个规则: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使用于论说性作品)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
    • 找出论述:
      • 首先,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这些理由带引你到什么样的结论上。
      • 其次,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 第三,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 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 找出答案:将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整理内容大纲)与第二阶段(诠释内容)连接起来。
    •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解决了?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问题?无论是新问题或旧问题,哪些是他知道自己还没解决的?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 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而第三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后进行的。
  • 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礼节,谈话会变成争吵,而不是有益的沟通。
  •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 受教是一种美德:
    • 受教通常与卑躬屈膝混为一谈。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就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然而,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 修辞的作用:
    • 站在叙述者或者作者的角度来看,修辞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说服对方。相对的,在读者或听者的立场,修辞的技巧是知道当别人想要说服我们时,我们应该如何反应。
  • 第九个规则:暂缓评论。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自己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
  • 暂缓评论的重要性:
    • 我们希望你不要弄错了,以为所谓评论就是要不同意对方的说法。这是非常普遍的误解。同意对方说法,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判断 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 以下两种状况中,你要特别注意阅读的规则。如果一本书你只读了一部分,就更难确定自己是不是了解这本书,在这时候你的批评也就要更小心。还有时候,一本书跟作者其他的书有关,你必须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能完全理解。
  • 第十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
  • 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 第十一个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到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2)你的知识有错误。(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 在拟大纲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 分析阅读的三阶段
    1. 阶段一: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 阶段二: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1. 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论述时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 阶段三: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1. 智慧理解的一般规则
        1.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框架,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2.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2.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4. 这十五个阅读规则并不适用于阅读小说或诗集。
  • 你一定还记得这两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这有意义吗?近几年,在西方社会中,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最高评价的标准逐渐丧失的现象。赢得批评家的喝彩,广受大众瞩目的书本,几乎都是在嘲弄事实的作品——越是夸大,效果越好。

  • 除非你阅读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真是的,否则你用不着再读下去。就算是这样,你还是要面对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为了追求知识而阅读,除非你能判断作者所提出的事实的意义,或者应该具备的意义,否则称不上有头脑的阅读。

  •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的:“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 外在阅读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 许多读者太依赖外在的辅助了,我们希望你了解这是毫无必要的。

  • 辅助阅读的四个来源

    1. 相关经验
    1. 一般经验(如家庭生活) & 特殊经验(如太空旅行)
    2. 一般经验在一方面与阅读小说有关。另一方面与阅读哲学书籍有关。
    3. 特殊经验主要是与阅读科学性作品有关。
    4. 阅读历史作品,同时与一般经验及特殊经验都有关。
    5.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读懂一本书呢?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1. 其他的书
    6.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7.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
    8. 我们一定要读与巨著相关的著作,而且要依照写作前后的年表来阅读。
    9. 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尤其是阅读哲学书时更重要,因为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
      1. 导读与摘要
    10. 在运用这些资料时要特别聪明,也就是要尽量少用。
    11. 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12. 理想上,在分析阅读时,你就该自己作这样的摘要。
      1. 工具书
    13. 字典 & 百科全书 (& 搜索引擎)
    14. 如果你想要从字典中找出有关解决共产主义、正义、自由这类问题的结论,绝对是最讨人厌的。
    15. 不要囫囵吞枣地将字典背下来。不要为了想立即增进字汇能力,就将一连串的生字背下来,那些字义跟你的实际生活经验一点关联也没有。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1.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2. 读者需要更了解实际状况,更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将规则应用在这样的状况中。
  3. 任何书里包含了规则-原理、准则或任何一种一般的指导-你都要认定是一本实用性的书。
  4. 在你阅读任何一种实用书时,一定要问你自己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5. 察觉作者的“情绪用字”
  6. 四个问题的变化
    1. 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 这本书的框架如何?
    3. 内容真实吗?
    4. 这本书与我何干?采取行动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1. 想象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非教育。
  2.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1. 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
    2.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3. 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
  3. 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
    1. 将想象文学分类:小说,戏剧,抒情诗
    2. 抓住整本书的大意。除非你能简要地说明剧情——不是主旨或论述——否则你还是没有抓住重点。在情节中就有大意。
    3. 这本书所说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还是部门真实?
    4. 对于小说,我们不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1. 如何阅读故事书?
    1. 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
    2. 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
  2. 如何阅读史诗?
  3. 如何阅读戏剧?
  4. 如何阅读抒情诗?
    1. 不论你觉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
    2. 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1. 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而非科学。
  2.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
  3. 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
    1. 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
    2. 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注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4. 阅读历史要提出的问题:
    1. 每一本历史书都有一个特殊而且有限定范围的主题。
    2.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故事的,他将整本书依照年代、时期或世代区分为不同章节?还是按照其他的规则定出章节?
    3. 作者所说的真实吗?批评历史书的两种方式:1 历史书不够逼真 2 作者误用了资料
    4. 这与我何干?
  5. 如何阅读传记和自传?
    1. 区分定案本(definitive)和授权本(authorized)
  6. 如何阅读关于当前的事件
    1. 我们面对的问题与历史本身的问题是一样的。就像我们无法确定过去的事实一样,我们不能确定我们所获得的是不是事实——我们也无法确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事实。
    2. 读者要擦亮眼睛。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1. 本部分讨论限定于两种书籍:伟大的科学与数学的经典之作;现代科普著作。
  2. 阅读科学经典名著的建议
  3. 如何阅读科普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1. 伟大的哲学家总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只要经由他们说明过,原先困难无比的事就变得很简单了。
  2. 两类哲学: 理论或思辨型(存在与变化的讨论),规范型(善与恶的讨论)
  3. 五种哲学风格:
    1. 哲学对话:《对话录》柏拉图
    2. 哲学论文或散文:亚里士多德,康德
    3. 面对异议:圣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4. 哲学系统化:笛卡尔,斯宾诺莎
    5. 格式语言: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帕斯卡尔《深思录》
  4. 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5. 柏拉图:一个人不论是为了任何理由而拒绝参与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
  6. 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问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实在,而且还要有理论依据。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1. 在作主题阅读时,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
  2. 第二个要求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阅读的是哪些书?
  • 阅读的主题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顶出来的。

  • 你收集好书目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在做检视阅读之前,绝不要用分析阅读来阅读。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来说,我们很难想到还有比这更管用的方式。

  • 许多年轻研究生所犯的毛病。他们自以为两个步骤可以融合为一个,结果阅读任何书都用同样的速度,对某些特殊的作品来说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无论如何,对他们阅读的大部分书来说,这样的方法都是不对的。

  •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1. 找到相关的章节。要记住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
    2. 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主题阅读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一位作者所提出来的词汇,我们很快就会迷失。我们可能会了解他的书,却无法了解别人的书。我们也很难找到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资料。在进行主题阅读时,我们要建立一组词汇,首先帮助我们了解所有的作者,而不是其中一两个作者;其次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
    3. 厘清问题、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4. 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如果一味作者说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或这种概念有一种特质,那么对于他的书我们就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5. 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这样的争议可能很复杂,这时主题阅读的读者就要将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尽管没有任何作者做这件事。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之后,我们便要进入主题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
    6. 分析讨论。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
  • 除非你知道要读些什么书,你没法使用主题阅读。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你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换句话说,这可以算是主题阅读中的根本问题。

  • 主题工具书能帮助成熟的学者,或刚开始研究特定问题的初学者节省许多基本的研究工具,能让他很快进入重点,开始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他已经知道前人的思想是什么了。

  • 主题阅读精华摘要:
    1.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 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和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成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 只是报导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实,却没法让你增进对这些事实的理解的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

  •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