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我的战略观
战略部分选择阅读曾鸣教授的几篇文章。 曾鸣老师的文章是第二次读了,但是还需要一读再读。
曾鸣教授阐述的是如此清晰,不要说战略,光光是这写作就够学习好久。另外阐述清晰也说明了思维清晰。
战略:使命、远见和组织 战略:想做,可做和能做 战略:Vision和Action迭代 战略:点、线、面、体
- 曾鸣:使命、远见和组织:基业长青的三大基石 | 《我的战略观(一)》
- 曾鸣:战略思考是一种谁都应该有的素质 | 《我的战略观(二)》
- 曾鸣:战略就是企业“该做”的事情 |《我的战略观(三)》
- 曾鸣 | 重新定义战略:看十年,做一年
- 曾鸣 | 点·线·面·体:智能商业时代的新定位
曾鸣:使命、远见和组织:基业长青的三大基石 | 《我的战略观(一)》
【引导部分】是科学,也是艺术和手艺
战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质上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的一面,一个是艺术的一面,还有一个是手艺的一面。
管理学家的使命就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件事只有5%的可能。有了这些理解,才能提高5%的可能性。
战略当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学起来的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因为它不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清楚的说得明白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和传承。我原来上课的时候最怕别人问我怎么制定战略,因为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一年要开多少次会?企业要不要设战略部?或者战略部要有多少个人?以及战略制定时候的微妙把握、判断力的分析, 这些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而且不同情况下差别往往很大。
我今天想更多的跟大家分享手艺的经验和体会,科学的大家看书都可以明白,艺术的我也讲不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手艺方面的心得。
1. 战略起什么作用
企业三基石——使命(Mission):Why us?
Mission是大家熟悉的使命,我自己的体会是,一个真正好的企业一定有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个好的企业来说,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话,肯定要给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种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为什么要有使命感?本质上是解决组织存在的意义, Why us?什么叫组织?组织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单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走到一起,这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如果仅仅以钱作为存在的目的,用战略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差异化,因为钱是过于同质化的东西,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办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所以,使命感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基石。
企业三基石——远见(Vision):What do we do?
Vision,很多人翻译为愿景,但愿景带着太多的个人意愿,我一般把它翻成远见,就是看未来的能力,对未来的预测、把握。为什么Vision这个词特别好,因为“看”是一个动词,能不能看到未来?未来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的浮现出来?战略最重要的两个要求,一个是前瞻性,一个是差异化。
前瞻性从何而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性的源头在于你对未来与众不同的判断,你比别人能够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来可能展现出来的状态。你能看到未来,自然就比别人走得更好。就像我们现在看过去,如果知道会有金融危机,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远见,能够预见会出现金融危机。第二个重要的方面,它决定的是What do we do? 这一群人在一起干什么事情?才能实现组织的使命?远见是解决做什么事情的问题。
企业三基石——组织(Organization):how do we do it?
Mission解决的是人的问题,Vision解决的是事的问题,但是人和事怎么融在一起?怎么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其实这就是组织。组织解决“how do we do it”的问题。我在这方面是门外汉,但是有一些简单的观点跟大家分析,比如团队,我看了很多关于团队的讨论,我觉得都不在要害,大家提倡团队精神,其实团队不是一个原因而是一个结果,是各方面的东西都对了以后出来的结果,团队是很难事先做出来的。所以,组织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确的人、正确的事、正确的方法怎么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合适的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执行力的核心。其实Who和What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团队的可能性。方向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条件,就不可能成就一个好的团队。
三基石关系
从Mission展开,往下讨论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样一群人大家共同追寻的是什么的价值观,这个“志”体现在什么方面。在价值观基础之上,可以演化出很多待人处世相关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讲的广义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和使命绝对是相匹配的,有什么样的使命必然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所以这是企业软的一条线。
从Vision往前推导,得出来的就是战略,然后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相结合的是KPI,到了KPI这个层面,执行性就要有保证。从三个大方面往一个具体的层面结合,这算是简短的开场白。
战略到底在企业中起什么作用?战略不过是Vision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具象的表现,而Vision、Mission、Organization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否则战略就是一句空话。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二个观点,怎么理解战略的意义。
曾鸣:战略思考是一种谁都应该有的素质 | 《我的战略观(二)》
2. 战略的思考
什么是战略思考?
我觉得战略思考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是进入管理层的人,都要慢慢培养战略思考的能力。如果到了总监层面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这个企业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的,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承上启下,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就没有办法接住上面往下传的想法,也很难把一线的很多情况进行提炼,有效地往上传递。同时,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把中层融入进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战略制定上让他们多参与一些,其实大幅提升了执行的效率,因为他们理解了某一战略制定的逻辑和背景, 而且有参与感,就能更积极主动地执行。
前瞻与知止
战略思考当中最核心的是远见。远见是战略判断的前提和假设,是战略前瞻性的基础。从未来看现在的企业有战略,从现在顺着往前走的企业没战略。做事情前先想一下三年以后产业格局会怎么演化。“以终为始”才是战略思考。
如果说今天是这样,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要这样,这是最典型的没有战略。一窝蜂而上,什么流行做什么,永远在跟风,永远赶下一个潮流,这是典型的机会导向。判断一个企业有没有战略思考,最简单的就是看这个企业的人内部讨论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讲未来会怎么样,倒着推怎样才能推到这。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着推,因为方向都没有的情况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无意义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力,战略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方向,给你一个方向感。
有一个词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诚先生挂在他办公室的条幅。“止”是终点的意思,因为你知道终点,所以才知道这个路该怎么走。“知止”源自《大学》里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部分的时候,“虑”可以理解为思考和计划,是所谓的战略规划,而“虑要有所得”,前面还有这么重要的三步。我们经常讲企业家最难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而这两个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这两个才能有虑,因为心安才能理得。这是我讲的战略第一步,其实看得越清楚,才越不为外界所惑,越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讲总裁的关键在裁,裁者决也,能做判断、能做决定,不管决定面临多大的不确定性,总要摁按钮。这是我跟大家讲的战略思考的第一个核心,知止、产业终局判断、前瞻性,这是战略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取势与取实地
当你知道战略的大致方向,你就知道起点和终点。下一步要决定的就是战略的路径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直线走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可以走直线。我也不讲怎么选择具体的路径,我给大家讲几个常见的思考方法:
第一个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讨论,你到底是取势还是取实?是落地为安还是能够构建一个大格局。战略很有意思的一点,你一直寻找动态平衡。战略到了最后就是动态的平衡,找的就是一个度。所以,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度”是一个动态平衡,“度”当中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节奏。
阿里巴巴也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总结,总结出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发展节奏:“逢单出击、逢双修养”。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是“三年出击、三年修养”,这个节奏本身周期不一样,这些基本规律是我们这几年体会出来的。当你快速膨胀之后,要有沉淀下来消化吸收的过程,要不然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企业跑马圈地,满世界的圈,最后一个浪打回来一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快速往回倒,连停的间隙都没有。所以,节奏和度是非常关键的,在取势和取实地中掌握动态平衡。
第二个是看到九宫格一定要避而远之。如果有些咨询公司给你们做咨询报告,里面画了九宫格, 要非常小心。什么叫九宫格?未来10年老板有一个很大梦想,要走到终点,横向可以这么扩张、纵向可以这么扩张,包括ABCDEFG,这九个点我们都要覆盖,全面出击占据产业最高点,这样的企业几乎都会出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企业有实力去把握这样的格局。
这是战略的大忌,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全线出击还能获得成功。
如何破局
第三是怎么破局。大家对未来有一个相对朦胧但是比较清楚的大方向的情况下,第一个切入点是最关键的。
马云和我讨论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了一张战略图之后,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是一刀捅进去就会流血的,闻到血腥味大家自然会冲上来,这张皮一定能被撕开,如果4、5个点都是拿小钉子敲,敲了3年下来没有一个点是敲破的,所有人都崩溃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个点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彻底的把这个桩打进去,再去渗透,扩张。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当作褒义词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这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结合。立意不高就没有格局,没有势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不可能有突破、有积累。“手眼”配合,战略才能有效落地。
曾鸣:战略就是企业“该做”的事情 |《我的战略观(三)》
3. 战略就是决定该做什么:想做、可做、能做的交集
前面讲的是战略思考。接下来跟大家讲到底什么是战略, 战略的内容是什么。
战略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决定一个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大舍才能大得。
舍得本来就是一个佛家的词,舍得,舍得,不舍不得。
第一,你想做什么?你的目标、理想是什么?什么能让你兴奋?
第二,外面有什么机会,什么事是可做的?不同的时候的确有不同的机会。这就是我前面讲的远见,最核心的是判断什么是大机会,什么是小机会。对远见的讨论可以推导出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这是对外部机会的判断。
第三,什么东西你能做?你有什么样的资源、人或者组织建设的能力?
想做,可做,能做,这中间的小小交集,才是你真正该做的,这就是你的战略。
大家想一想,很多事情,如果不是那么想做,有点勉强的话,十有八九这个事情最后做不好。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够难了,你的心里还有疙瘩,还做得不甘不愿,最后能做成的几率很少。
可不可做,是对机会成本的判断。大部分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进行了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计算的是这个项目本身的净现值够不够高,这是财务的分析。战略分析的是为了追逐这个机会而放弃的另外的最大机会是什么。战略为什么难,是因为事后都没办法盖棺定论。事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情亏大了,抓住小兔子却放过了大山羊。对机会的判断就一定要想机会成本的概念。
能做就是一个企业的能力,能做也有两个动态的统一。第一,能力的培养需要资源和时间投入。上篇美的的例子就是说能力建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说得极端一点,能力建设也就是人有多大胆就有多高产,组织能力没有天生的,组织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可以根据战略目标培养人才,但反过来能力的培养是极耗资源和时间的,特别是时间。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捷径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并不能万能的。
第二,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数,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竞争对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竞争力,才是差异化能力。大部分企业想的是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挖两三个人组建小团队的确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但是你很可能做得并不够好,更不可能当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情况越来越残酷,利润越来越低的时候,有限的能力不可能抵挡这个市场整合时候的强大压力。所以能做一定是一个相对概念,能不能做到最好。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淋漓尽致,而不是拼命的补短板,因为补短板是永远补不够的。
所以,想做、可做、能做三者的结合,就是一个企业该做的东西,“该做”就是企业的战略。
曾鸣 | 重新定义战略:看十年,做一年
传统的战略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今天,新战略是vision和action的迭代优化。你的思考、信念变得更加重要,你最终的决定,总有一步是基于信念的那一次跳跃(leap of faith)。
智能商业时代的战略,和传统的战略有何不同?最重要的就是,不再有所谓的长期战略规划。由于环境变化太快,传统的五年,十年的详细的战略规划不再有效。战略本身需要不断的调整,战略制定的过程也变成了vision和action的快速迭代。
虽然长期的战略很难有效,但针对未来的长期思考反而变得更重要了。基于对未来的长期思考,形成对未来变化的某种假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vision. Vision显示了你对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产业终局的一种判断,这个判断是个假设,这个假设要不断地被实践验证和挑战,然后不断地纠正。这个实践就是快速的action(行动)。但这种action不是盲目的行动,他们是disciplined experiments (有纪律的实验),也就是说,这是在vision指导下的尝试,目的是看这个行动是否是正确的方向,如果是,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如果不是,就要放弃。这是一个持续实验的过程,vision越来越清晰,行动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楚,战略也就越来越明确的。
这种新战略,核心的难点在于,一方面,vision一定要快速找到落地的点,不能大而空。不然只是空想,或者美好的愿望,没法落地;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跟风,要能不断的总结思考,形成对未来的自己的独特判断。这也要求组织内部信息流通要高效,也有足够的灵活性,随时调整。这是阿里巴巴核心价值观“拥抱变化”的核心价值:支持战略的快速调整。
但同样重要的是,既然是对未来的判断,总有不确定性。无论你怎么去收集信息,思考,推断,当你最后做决定的时候,总有一步叫基于信念的那一次跳跃(leap of faith),所以你最终的决定必然是基于信念。马云在一次演讲提出一句后来变得很流行的话,叫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相信了,你往这个方向努力,它才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我在曾鸣书院的公号上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Vision最终是拿来证明的,不是拿来挑战的,是因为我相信,最终才能做出来。所以Vision其实也是理性跟感性的一个结合,理性的一面,你要不断的挑战自己,去纠正自己的判断。感性的一面,是你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对自己信念的相信,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辩证思考。
2017年的公开课,为什么把新战略形象地称为“看十年,做一年”?因为Vision 至少需要看十年,但是为什么要强调做一年,是因为你整个行动的核心是落在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时间框架下。基于未来的Vision,今天是投射在哪一个点上,找准这个切入点才是你聚焦努力的方向。所以夸张一点讲,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战略被短路了,原来我们所熟悉的正规战略流程,被vision和action的快速迭代所取代了。这其实是对大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你要有长期思考的能力,但同时你也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这两者有机结合,决定了大家能走多远。
看十年,做一年。Vision和action的快速迭代,是战略在这个时代新的表现形式。
曾鸣 | 点·线·面·体:智能商业时代的新定位
战略最核心的是定位,这是业界的基本共识。定位最传统的理论框架由迈克尔·波特最先提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利基市场的竞争战略。定位成为过去30年最重要的战略思想。
但是,在智能商业的时代,相对于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一个更重要的定位需要认真考虑,这就是企业在协同网络中的定位,我把它具象地称为在“点-线-面-体”中的新定位选择。
在智能商业的时代,新定位成为战略思考的核心。
这个定位的选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整个经济正在快速向智能生态的方向演化。而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轨迹,所以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点-线-面-体的定位逻辑
“生态”是智能商业的核心概念,但生态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商业生态就是一个协同网络,是多元角色的复杂在线协同对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超越,是平台和多元物种的组合。在新型的生态中,有“点、线、面”三种核心角色,从而有三种战略定位可选。
“面”即是平台。平台通过广泛连接不同的角色,使之合作协同,同时建立各种机制,促使全局利益优化。“面”的工作是帮助平台上的玩家广泛联接,享受网络效应的好处。“面”通过匹配效率的大幅提升创造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淘宝是典型的“面”。“面”的立身之本并非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能力,也不是市面上的稀缺资源。其核心价值是网络效应和协同机制。
“线”是平台上的众多商家。对消费者来说,“面”是各种服务和产品的聚合者。在“面”搭建的台子上,真正提供服务的是“线”,是海量的卖家。
定位为“线”的企业的核心工作,是创造商品和服务,卖给客户。品牌商都属于“线”的范畴。“线”的兴旺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就是性价比,同样也取决于生产效率和营销能力。大部分“线”的核心工作是梳理和优化流程,包括生产、营销合作。“线”的定位和传统的B2C企业相似,但它最大的差别在于,今天的“线”是客户导向,同时一定要学会利用好“面”的价值。
“线”需要一整套全新的打法。一条“线”的战略,就是利用“面”的各种基础服务和能力,以较轻资产的方式快速发展,也就是说,一是充分利用“面”的网络效应;二是尽量利用“面”上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自己花费巨大精力和成本重复建设;三是还要善于整合“点”带来的机会。
“点”是每一位服务参与者。“面”的崛起,必然催生新的“点”,如滴滴的司机、美团的外卖配送员、知乎的知识类大V、喜马拉雅的广播播主。
有很好生意感觉的人,未必擅长大公司的运作。他们可以凭借敏锐的嗅觉,在特定时间抓住商机,提供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最需要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创业者,我会建议:其实“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定位。“点”的战略足够简单,只需要在高速发展的“面”中发现好的“点”的机会。
“点”的机会虽大,但这样的定位考验创业者的眼光,需要把握时机。同时因壁垒并不高,挑战也大。
“体”是由“面”扩张融合而生。“面”是“体”的最根本组成要素,在“面”的扩张过程中,如果有足够强大的基础,也许还会衍生出其他的“面”,进而形成一个日趋完善的“体”。以淘宝为例。因为支付和信用是淘宝市场的根基,淘宝孵化了支付宝。但支付宝也逐步走出了淘宝,变成了一个独立第三方的支付平台,并逐渐演化成蚂蚁金服。蚂蚁金服发展出多种创新普惠的金融服务,形成了另外一张新的“面”。云计算也如此,它的起步是支撑所有淘宝卖家的电商云,然后逐步衍生出其他的创新服务。这些“面”互相交错融合,推动中国经济升级换代,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体。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绝大部分企业只需要考虑“点-线-面”三个核心定位。“体”是多年演化出来的结果,企业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选择这样的定位,因此本文不再讨论“体”的定位。从“面”向“体”的演化,基本是千亿美元市值公司考虑的问题了。
现在,如果有人再来找我讨论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会反问一句:“点-线-面-体,你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先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愿望,然后决定:你是具体能力的提供者,还是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者,还是市场/平台的建设者?这个问题一旦明确,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
生态系统对供应链的降维攻击
当我们对“点-线-面-体”的框架有所了解后,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的优势何在。传统的供应链在限定的角色和条件之下,注重效率的线性优化。链主往往尽其所能垂直整合上下游,以统一的标准、规格、质量等,将相关职能(即“点”)纳入其控制。“线”争取优化它所控制的所有的点。这是传统的运营方式。实际上,“线”也只能影响它控制的“点”。
而一个开放的协同网则不同,其最大的价值是网络协同所带来的网络效应。“点”可以在一个巨大的“面”上获取比传统模式下大得多的商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其优势远高于传统模式;同时,“线”可以按照需求随时调用“点”的服务,增加了灵活性及弹性,从而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又进一步带动生态圈的繁荣和发展,降低所有参与方的成本。唯有这样的协同网才能随时实现全局动态优化。
协同网络对于传统的供应链是典型的降维攻击。电商网红的品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样的“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淘宝和微博两个“面”搭建的交易和营销基础,两个“面”给网红品牌赋能。网红品牌们只需要把注意力完全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就是客户需求的洞察、社区的运营以及产品的开发。此外只要调动各种“点”的服务,就能够把握快速发展的机会。
网红品牌这样的“线”能够不断整合资源,获得今日的巨大成功,是因为智能生态新的运营规律。所谓降维攻击,就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新平台不断打开过去供应链的封闭结构,纳入越来越多的“点”,共同参与互动。而在升维的“面”中,由于供应、需求以指数级别增加,大幅促进而非抑制“点”的活力,整合“点”和“面”的资源的“线”的活力也从而远大于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中,几家巨头的生产力,就决定了一个产业的整体供给和效率。巨头的封闭供应链形成了强大的结构壁垒。但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业都会很快向“点线面体”的协同网络演化。
“点线面体”的共同演化
点线面体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个角色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点线面体四者共荣互利,在真正的互联网生态中缺一不可。“面”最大的价值之一是让“线”找到“点”,促成合作。这样的支撑使得“线”的效率优于传统打法。“线”凭借“点”和“面”提供的能力和支持,对传统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行降维打击。
当“点”与“点”相连成“线”,“面”也逐渐繁盛。“面”一方面支撑了“点”的繁荣,并给“点”赋能,另一方面,当“面”与“面”引起化学反应时,或许也会交织成负载更多商机的“体”,其势能往往足以冲击传统行业。
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是互联网商业体之间生态意义上的竞争。假如“面”不能提供足够丰富的基础设施,让“点”发挥最大的活力并不断创新,刺激新的“点”和“线”出现,更有活力的“面”就可能会吸引这些“点”而去,并对过去的“面”取而代之。此时,原来的“面”将慢慢萎缩,成为“新面”中的“线”和“点”,甚至烟消云散。盛大和腾讯的竞争就是个经典的案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竞争也是如此。
点-线-面-体的战略思维
点-线-面-体的思考框架给我们许多启示,我总结出四条指导原则。
1.对于绝大多数的点和线,选好合作的“面”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选对了面,对企业发展是事半功倍。这是因为真正的对手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大时代的潮水起落。
2015年,电商网红开始走红,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百花齐放,也有不同的电商网站东抢西夺,如淘宝、蘑菇街等,都力图拉拢最有潜力的关键意见领袖(KOL)。当时,部分网红加码淘宝和微博,认为两者日后定将越走越近。事实也证明,淘宝和微博的资源和技术逐渐整合,产品和数据打通,跨平台营销越来越方便,两个平台合力营造愈发优渥的经营环境。加盟其他平台的网红品牌,早就不见了。
2.必须从新的角度思考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谁是你的合作伙伴。本质上,同类才竞争。“点”和“点”竞争,“线”和“线”竞争,“面”和“面”竞争,如淘宝、天猫和京东、腾讯的电商平台相互竞争,不是跟平台的商家竞争。
3.Access(调动)远比ownership(拥有)重要。传统思维强调的是对重要资产,如供应链的拥有和控制。而新思维强调的是影响和调度的能力。在网络时代,越来越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能调动多少资源。网红电商能发展得这么好,和他们能充分调动微博和淘宝,以及社会化的柔性供应链的资源息息相关。
4.“升维”不是自然进化,需要脱胎换骨的努力。这是物种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提升,实际挑战往往比想象的大,需要战略眼光和气魄,需要众多资源的支持,也需要运气。最重要的是时机的把握,要抓住点线面体变化的关键时刻。
“点”“线”都要努力利用好“面”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网络效应,而“面”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赋能“点”“线”的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这就是智能商业的运行规则。所以,“点线面体”即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也是网络时代战略新定位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