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 的读书笔记。

作者具有很好的观察力,一些事理看似简单(例如街道需要天然居住者的眼睛来防范犯罪),但脱离主流思想,独立思考并且将思考清晰阐述都非常不容易。如果在生活中保持使用这样的眼睛,日子一定会更加真实和有趣。通过一个个例子(人行道、公园等)的具体剖析,一遍遍证明作者自身对于城市规划需要多样性的观点。同时这种多样性需求的提出又是基于作者对真实情况的探求。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甚至与一些思考方式,如果不能提出解决办法,就是在空想,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突然想起我见过的一个关于规划的例子,在南沙区有个香江国际金融中心,是南沙区希望孵化创新创业企业的地方。传说在北京中关村,有很多酒吧提供给创业者与投资者谈生意。于是在香江国际中心的一楼,出现了一个规划出的“独角兽牧场”,里面有服务人员,有茶水,有演讲场地。可是作为一个陌生人,从“独角兽牧场”这个名字,既不能知道是公共区域还是商业场所,是否需要消费,如果不是有熟人带着进去,我估计会一个人看看就默默走开。其实创业者和投资人聊天缺免费的场地吗?这样的配套设施重要吗?这样的配套是一个好的谈生意的产所吗?

导言

较之城市的复杂需求,汽车的简单需求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满足的。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和设计者们相信如果他们能解决交通问题,他们就能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城市有着远比车辆交通要错综复杂得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你还不知道城市是如何运行的、需要为它的街道做些什么之前,你怎么能够知道如何来应付交通问题?你不可能知道。

正确描述不是来自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是来自于它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及其同伴——城市设计——的伪科学甚至还没有突破那种一厢情愿、轻信迷信、过程简单和数字满篇带来的舒适感,尚未开始走上探索真实世界的冒险历程。

有一个原则普遍存在,并且形式多样、复杂,我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其实质,这也是我的论点的中心部分。这个普遍存在的原则就是城市对于一种相互交错、互相关联的多样性的需要,这样的多样性从经济和社会角度都能不断产生相互支持的特性。这种多样性的内容可大相迥异,但是它们必须以某种具体的形式相互补充。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大城市不是小城镇,区别不仅仅在于比其更大;大城市也不是郊区,区别不在于比其更稠密。它们有着一些基本的不同,其中之一是城市顾名思义有着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在大城市中碰到的陌生人比他认识的人要多得多,不仅在公共场合如此,更为常见的是在家门口。即使是相邻的居民,也会是陌生人,仅仅从一小块区域人口的数量来看,这种可能性也是肯定存在的。

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确保安全,就像那些很成功的城市街区那样,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线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从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相反,很多人常常会通过观看街上的活动自娱自乐。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纪念宴会和人行道上的社会生活的核心之处正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公共活动。它们把互不认识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并不能够在不公开的、私下的方式中互相认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去想到用那种方式来互相认识。

如果不花费诸多精力和物力去招引人们来使用这些场所——继而让使用者对这些地方产生依赖,以便对他们加以控制的话,这些地方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用处。

建筑和规划文献从窗户、眺望处和视线的角度来对待隐私问题。这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人能从外面窥视你的住处,那么你就拥有了隐私。这是一种头脑简单的想法。窗户里的隐私是世界上能够得到的最简单的商品。你只要把窗帘放下来或者调整百叶窗就行了。但是,将你的个人隐私限制在你自己选择的了解你的人之间,并对谁能占用你的时间以及在什么时候占用做出合理控制,这样的隐私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很稀有的商品,与窗户的朝向毫无关系。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把孩子们从活跃的城市街道转移到一般的公园和公共住宅区或玩乐休憩场所,会发生什么重大变化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从一个成人眼睛能够看见的比率很高的地方转到了成人出现率很低或根本没有的地方。如果认为这代表了城市孩子抚育的一个进步,那纯粹是白日做梦。

城市孩子们自己最清楚这点。“当我们要干一些反社会的事时,我们总是去林地公园,因为那里没有一个成年人能看得见我们。”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

城市的公园不是抽象物,也不是天然的良好行为或榜样的表现场所。这就像人行道不是什么抽象的存在一样。一旦它们脱离了具体的、实际的使用,它们就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同样,一旦它们脱离城市里的地区对它们产生的具体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或者是人们对它到底具体使用,它们就会失去任何意义。

五 城市街区的用途

从把城市的街区看成是自治机构这一角度来看,我发现有证据表明只有三种类型的街区是有用的:1)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2)街道为主的街区;3)大城市中的地区,以最大的城市为例,“大城市中的地区”指拥有10万人这一的“城中之城”。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城市里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与一个事实有关,即城市拥有众多人口,人们的兴趣、品味、需求、感觉和偏好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型和多样不是同义词。城市企业的多样性包括各种大小程度不同的企业。但是,种类的繁多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因为有小的因素存在。一个有着热闹活跃景致的城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东西的存在。

要想在城市的街道和地区发生丰富的多样性,四个条件不可缺少:

1) 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2) 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3) 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因此在经济效用方面可各不相同。这种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

4) 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为什么目的来到这里的。这也包括本地居民的人流也要达到相等的高度。

这四个条件的必要性是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这四个条件的结合能产生最有效的经济资源。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不同时段都有人流

八 小街段之必要

各个街段都有人流

九 老建筑之必要

廉价带来不同的经济

十 密度之需要

多人多需求

十一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多样性蓬勃发展的地区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和不可预测的用途和别样的景致。但这不是多样性的不足之处,而是它的一部分。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城市的使命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十二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对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几股势力:城市里极其成功的自我毁灭的多样性倾向,城市中许许多多个别的因素(很多是必需的或者可取的因素)产生滞缓影响的倾向;人口的不稳定阻碍多样性发展的倾向;以及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产生阻止和扼杀发展和变化的倾向。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势力是互相关联的;城市变化中的所有因素都与其他因素互为关联。但是,还是有可能就各个因素本身加以考虑,并且还会非常有用。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城市中一个拥有混合用途的地方多样性发展得非常成功,成为一个极其受欢迎的地方。正因为这个地方很成功,而且多样性发展趋势日新月异,吸引力与日俱增,因此,争夺空间的激烈竞争在这里开始了。就像别的领域里的一阵风现象,这是在经济领域里刮起的一阵风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或几个“技压群芳”的用途最后凸显出来,成为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并没有多大意义。一种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互为支持的最错综复杂、最成功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被毁灭了。

十三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作为“邻居”的交界处对城市的大部分街道使用者来说,很容易会形成一个死角。对大部分人而言,大部分时间,这些地方表示的是“此路不通”的意思。

交界处的周边区域由此会形成一个用途的真空地带。或换一种说法,因为在城市的某个地方进行的用途过于简化的行为,将会产生连锁反应,而且这样的地方规模都会很大,邻近的区域也会受到影响,那儿的用途也会同样经历简单化的过程,即,越来越少的使用者,非常有限的用途范围。那些经历了简单化过程的区域在经济方面都会是一片荒寂程度就会越发严重。停止建设,或让衰败现象自行发展的过程就会在这个区域开始。

十四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在一些“永久性贫民区”里,一个要突破的关键环节是很多人离开贫民区的速度太快了——不仅如此,而且一直有人都在梦想着离开这个地方。

非贫民区化人口的集体出走表明街区向贫民区化走出了第一步。人口的迁出是造成贫民区的原因,一旦一个贫民区形成后,迁移这种现象并不会减弱,而是将继续下去。

有些贫民区居住证与街区的紧密关系会促使非贫民区化的发生。但不管怎样,这种关系在非贫民区化开始前就应该存在。如果人们是出于自愿留下来,那么他们在选择前应该发展了与街区的紧密关系。否则,就会为时过晚。

十五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城市里存在着三种资金,给住宅和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并左右在这两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三种资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手段和机制,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忽视它们的影响。

第一种,也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来自常规的、非政府的借贷机构的信贷。从其资产多少来排列,这些机构中最重要的依次是:储蓄贷款社、人寿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互助储蓄银行。从现在来看,城市里(以及城市以外的郊区)进行的建房、改建、翻新、更换和扩展都是由这种资金来提供融资支持的。

第二种资金由政府提供,源自税收,或者是政府的借款能力。除了政府城市建设的一些项目外(这些传统上都是政府项目,如学校、公路等),住宅和企业有时候也是由这一部分资金提供融资支持。但是这部分资金还可以用来为项目提供部分融资,或者为其他贷款作担保,这使它的影响范围更广。这种资金的另一种用途是为了使私有资金进行城市改建和重建项目切实可行,以及联邦或市政府为土地的清空提供的帮助。这些资金还用于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市政府资助的住宅项目。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会担保高达99%的由常规贷款机构的住宅抵押款——甚至还会从贷款商那儿买进由其担保的抵押款——条件是开发项目需符合联邦政府住宅管理局所批准的规划标准。

第三种资金来自非官方、非正式的投资,也就是说来自“地下世界”的现金和贷款。这种钱到底来自何方,什么渠道,怎么来的,都不得而知。这些钱的贷款利率非常高,起点就会高达20%,而且随行就市,市场能够承受多少就会高达多少,有时候,利率加上中间人的费用竟会高达80%。这些资金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其中有些实际上有建设性作用,而且也很有用——但是这些钱表现得最突出的地方是提供资金把一些平常的建筑转变成贫民区的建筑,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这种资金与贷款市场的关系就像是高利贷与个人借款的关系。

这些资金会在城市的急剧性变化方面起决定性影响,而相对来说,在渐次性变化方面则影响很小。

“急剧性资金”是以一种集中的方式注入一个地方,使之产生大幅度的变化。相应的情况是,在一些被认为不会有大幅度变化的地方,很少能从“急剧性资金”得到金融资助。

需要用于城市现在的建设,补充目前进行的项目的是“渐次性资金”。但是现在缺乏的正是这种不可或缺的资金方式。

三种不同类型的资金都参与了这种导致灾难性变化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城市衰退现象中非常普遍。首先是所有常规资金的撤出,其次是地下资金的进入和这个地区状况的倒退,最后是被规划委员会选中,成为用政府的“急剧性资金”进行清空和重建的候选者。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对住宅的资助

到底为什么要资助城市住宅?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很早以前我们就接受这样的答案:我们需要城市住宅资助的理由是需要为私有房产开发企业不能解决他们的住宅问题的一部分人提供住宅。这个答案的下文是:被资助的住宅应该体现出高质量和优秀规划的原则。

这是一个糟糕的答案,产生可怕的结果。只要稍稍研究一下它的语义,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私有企业不能解决的一些人的住宅问题,那么就是说要由别的人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生活里,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住宅需求,以致超出私有企业的一般能力之外,就好像是囚犯、海员或者精神病人的特殊要求。私人企业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普通人的普通住宅要求。如果说这些人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他们支付不起房钱。

我将在这里介绍一种新方式——不仅仅是因为从任何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方式,而是因为这个方式有助于解决目前困扰城市状况改善方面最麻烦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形式引进的新的建设是渐次性,而不是急剧性的,引进的新建设项目是作为街区多样性的固有成分,而不是作为标准化的样板,这种新方式可以把新的私人建设项目引入信贷封杀地区,并且有助于加快非贫民区化的进程。除了其基本的作为住宅的用处外,这个新方式还可以帮助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提出的方法可以叫做房租担保法。这个方法涉及的是单幢房子或楼房,而不是那些成片廉租住宅房,这些房子坐落在其他楼房之间,有新的,也有旧的。那些进入这个房租担保方法的房子其样式和大小应该都是各色各样的,考虑的因素有街区和所处地方的大小的不同,房子的类型跟常见的平常房子该考虑的因素没什么两样。

有关政府机构——我在这里姑且称为“住宅资助局”(ODS)——应该给房子的建设者提供两种担保。

首先,ODS应该向建房者保证,他的项目会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如果建设者能够从常规贷款机构得到贷款,那么ODS则会为贷款提供抵押担保。如果他不能得到这样的贷款,那么ODS则会自己借钱给他——这是一个必须的作为后盾的措施,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城市的某些地方存在着常规贷款机构步调一致的信贷封杀行为;并且只是在这样的项目从常规贷款机构得不到贷款——通常是利率比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措施才有必要实施。

第二,ODS应该向这些建房者(或者是日后会买下这些房子的房东)担保,这些房子里的住宅单元的房租达到一定水平,使他们能够盈利,至少有利可图。

十七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我们的问题在于,在拥挤的城市街道上,用差不多半打的车辆取代了一匹马,而不是用一个车辆代替半打左右的马匹。在数量过多的情况下,这些以机器作为引擎的车辆的效率会极其低下。这种效率低下的一个后果是,这些本应该有很大速度优势的车辆因为数量过多的缘故并不比马匹跑得快得多。

十八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关于城市的秩序,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非常幼稚的谎言,而且还不乏声势;这些谎言常常向我们保证说,重复就是城市的秩序。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就是弄几个方案,给它们配上统一的形式,然后再以秩序的名义将其抛售出去。但是,这个世界上,简单统一的规律和实用功能体系并不是能经常和睦共存的。

把实用功能看成一种秩序而不是紊乱,这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秋天树上的叶子掉在地上,飞机发动机的内部机制,一个被解剖的兔子的内脏,一份报纸的地方新闻采访部,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都会显得杂乱无章,如果我们不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切的话。一旦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秩序系统,它们实际上就会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如果认为只要找出某种关键因素,就能阐明城市秩序,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事实上,在城市中没有某一个因素可以成为所谓的关键因素。城市里各种事物的混合本身就是一个关键因素,事物间的互相支持就是一种秩序和法则。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关于廉租住宅区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很不恰当的思想,那就是认为廉租住宅区就是“低廉”,不属于正常城市,不是它的一部分。单单从廉租住宅区的角度来谈对其的拯救,或者改善那里的情况,实际上是在根源上重复了这种错误思想。相反,问题是应该把廉租住宅区,也就是那一部分的城市区域,重新“编织”回到整个城市的“骨架”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增强周边地区的力量。

二十 地区管理和规划

我们早已看到,有些政府单位在呼吁新的、可行的有关大都会政府的策略和方案(包括规划方面)的出笼。进行这些呼吁的本身就是一些大城市。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大都会政府应该首先在大城市里试验,在那里不存在会对此造成阻碍的区域政治界限问题。在大城市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法,而同时又不会对城市地区以及地方自治过程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二十一 城市的问题所在

思维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就像其他形式的行为一样。如果我们来考虑一下城市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那么问题的主要方面就是知道城市表现的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对于不同的问题应该从不同方面加以思考。哪一种思维方式会有用,或者会有助于产生正确答案,这不取决于我们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而取决于这个问题的固有本质。

韦弗博士列出了科学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1)处理简单些问题的能力;2)处理无需复杂性问题的能力;3)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在理解城市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思维角度有以下几点:1)对过程的考虑;2)从归纳推导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总体,而不是相反;3)寻找一些“非平均”的线索,这些线索会包含一些非常小的变数,正是这些小变数会展现大的和更加“平均”的变数活动的方式。